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文件
政府文件
龙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来源: 开封市龙亭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6-09-06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转折期。龙亭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开封市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总目标,坚持龙亭区“城区、近郊、沿黄”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强力实施“旅游强区、商贸富区、文化兴区、开放活区”四大战略,实现富民强区发展目标。
一、“十三五”发展基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文商旅一体化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两改一建”工作成效显著,城乡建设步入新阶段,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迅速,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平稳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初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十二五”末生产总值达到46.63亿元,年均9.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17亿元,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64亿元,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75亿元,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市外、省外资金增长10.3%;实际利用外资1.39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39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96元,年均增长10.9%;城镇新增就业0.6万人以上;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的4.9∶32.2∶62.9进一步调整为3.79∶21.23∶74.98。
2.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总引领,以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建设为助推,坚持“稳中求快”总基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文化兴区战略,坚持“城区、近郊、沿黄”三位一体发展思路,积极参与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沿黄生态带建设,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体系,着力构造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把龙亭区打造成为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核心区、开封市文化旅游商贸中心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实力龙亭、活力龙亭、文化龙亭、创新龙亭、美丽龙亭、幸福龙亭。
3.战略举措
实施“开放活区”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强化项目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龙亭区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实施精准招商,提升龙亭区经济发展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强中心轴带建设,以开柳路为中心轴线,积极推进连霍高速出入口建设,加快开柳路改造,向沿黄综合发展示范带拓展发展空间。
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做强做实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加强平台建设,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特色商业区建设,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提质发展并重,强化文商旅互动发展,着力将特色商业区打造成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城市休闲旅游示范区。
强力推进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建设,发展以文化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明确文化创意和创新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实现产业创新发展。
做实沿黄综合发展示范带,率先实施郑汴沿黄综合发展示范带规划与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沿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速度,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养老服务业,建设休闲宜居城市。
4.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稳步增长、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效、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实际利用市外、省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实现较大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年均增长9%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二、建立现代城镇体系
1.优化空间结构
空间拓展方向。龙亭区总体布局在发展方向上为北拓西延东接。以老城区为基础向北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对接省市规划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和沿黄生态带。以开柳路为轴线,从老城区向北规划一条发展轴线。城区着力打造特色商业区,引进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高端服务业等项目,完善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模式。近郊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休闲居住区,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重点引进文化创意、高端物流、会展服务等项目。西延拓展方向主要围绕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建设展开,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发展战略上升为河南省战略,龙亭区正好位于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的东端,从河南大学老校区沿东京大道向西延伸对接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创意、科研创新、医疗养老等产业。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对接东部新城建设,以复兴大道、东京大道东延为依托,在城市功能对接、产业空间拓展等方面向东延伸,与顺河区保持协调沟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空间格局。依据不同区域发展基础、功能定位以及资源条件,形成“一轴两区三带”的空间结构。“一轴”即以开柳路为轴线,由南向北拓展。“两区”是文化旅游核心区、特色商业区,以宋都名胜旅游特色商业区为核心发展“文商旅”。“三带”是环城休闲旅游廊带、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沿黄生态带。围绕古城墙打造环城休闲旅游廊带;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沿东京大道向西发展,对接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沿黄生态带主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
完善功能区结构。全力推进宋都名胜旅游特色商业区建设,以宋都御街为中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将宋都名胜旅游特色商业区打造成城市休闲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宋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区。着力推进柳园口乡生态经济与休闲旅游、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利用柳园口乡有利的生态旅游发展条件,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建设沿黄生态带。
2.建立现代城镇体系
建立现代城镇体系。以老城区为核心,强化老城区的核心辐射作用,全方位打造宋文化品牌。提升城镇化水平,形成以镇区为核心、城镇社区为依托、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三级城乡居民点体系。
加强中心乡镇建设。支持中心镇建设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充分利用北郊乡优越地理位置和教育、历史文化、水利等丰富资源,实现文、商、旅、居综合发展。柳园口乡定位为城郊休闲型、生态旅游集镇,重点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
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稳妥处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
强化规划管理。加强与开封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强化龙亭区对开封市城镇体系建设及生态空间构建的支撑,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集约利用资源。
3.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公交、供水、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农村社区与城市公共设施互通互联,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村镇体系组织结构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形成以社区为基础的文化设施网络。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保障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住房保障覆盖低收入群体,深入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以义务教育为核心,推进公共教育在不同群体、不同学校、不同区域统筹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均等化。加大文化惠民活动扶持力度,实现文化惠民城乡全覆盖。
三、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1.推进文商旅一体化发展
围绕开封市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一个中心,发挥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龙亭商业圈,做好文化旅游和商贸两篇文章,实现提升经济实力、提升城区形象、提升市民素质三个提升。突出服务业发展优势,打造特色商业区,引进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高端服务业等项目,推动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发展旅游产业。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打造“参与式农业旅游—体验式工业旅游—观光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城市品位。做好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加强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实施“互联网+旅游”战略,推动互联网与传统旅游产业融合。注重旅游市场建设,突出旅游营销创新,积极发展在线旅游。重点建设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代表性景区和项目,形成龙亭区旅游形象的亮点。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兼顾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新机制。
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入驻龙亭区,重点推行连锁经营模式,鼓励连锁经营向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多业态发展,加快传统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速度。积极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超大型购物中心等新型商贸业态。整合物流资源,壮大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实力;统筹城乡物流体系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框架。加块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步伐,提升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强力推进华农城购物公园项目建设。
促进文化产业与娱乐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建设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构建文化演艺创意产业链,不断对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进行修改完善。在一河两岸开发中,打造沿河游憩娱乐产品,再现北宋词人笔下描摹的汴河两岸居民生产、生活场景和昔日繁华市井文化,成为“夜游开封”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加强金融机构建设,支持广发银行总部建设。实施融资体系创新,支持区内企业上市,推动证券交易部建设。做好金融同城后续工作,对接郑汴信贷同城业务。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建立自上而下处置非法集资的各项工作机制,做好隐患排查预警。
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把握地区经济发展、居民需求和商业房地产开发三者的关系,加大对商业性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普通商品住房。支持私访院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
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进特色商业区建设,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建立物流园区和游客集散中心,发挥龙亭区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实施“文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2.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有序引导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体验基地,努力发展观光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科技型农业,推进生态示范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沿黄生态观光农业。
加强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培育特色农业,着力发展以菊花为核心的花卉苗木产业,构建“一路”(沿连霍高速发展绿化苗木产业)、“一带”(沿黄菊花产业带)、“一园”(柳园口菊花园)、“多区块”(花卉苗木基地)有机配合的花卉产业格局。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花果蔬菜基地。积极促进畜牧产业基地发展,积极支持黄河奶牛养殖基地项目建设。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农业知名企业投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扶持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特色种植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强化农业要素供给。加强水利设施管护,确保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高效运行。加强基本土地的保护,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田管网化灌溉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技术。创新农产品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3.集约发展工业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上、在产业升级上、新兴产业培育上实现较大突破。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改造传统产业,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施“互联网+工业”战略,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工业创意产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培育工业行业龙头企业,促进工业集聚发展。积极参与东部新城建设,争取设立工业集聚区,谋建“飞地经济园区”,拓展工业经济发展新空间。
促进产业链再造。配合工业搬迁工作,积极实施产业链再造,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工业新模式,实现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四、建立文化体系
1.建立文化产业体系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突出大宋文化、菊花文化、遗址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主题,促进郑汴学研带文化创意、创新产业发展,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形成 “两线十四区”空间结构。“两线”即复兴大道一线和开柳路一线,“十四区”包括东京梦华苑、孟子文化园、文化遗产博览园、亲情林文化园、汴绣产业园、中华艮岳赏石博览园、民间收藏文化园等。
培育文化产业链。明确发展方向,把握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链。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工艺品创意产业链。以设计加工为基础,以研发创意为主题,构建工艺品创意产业链。依托开封书画院,营造书法绘画经营环境,构建书画艺术品创意产业链。加快古玩收藏、交易产业发展,构建古玩交易产业链,重点支持汴京古玩交易市场项目建设。
实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完善锦城盛世文化综合体项目建设,持续引进文化产业类、创意演出类项目。支持东京梦华苑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以宋文化开发为特色,带动周边经济增长。支持开封市新华书店文化发展中心项目建设,建设集图书销售、文化休闲、大众娱乐、科普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综合体。支持悦科-中建广场项目建设,打造以影视、文化传播产业孵化总部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综合体。
促进文化产品丰富。建设特色街区,发展艺术品拍卖、展示中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音乐舞蹈节目。促进工艺美术业发展,发展书法、绘画、汴绣、北宋官瓷、花灯和其他各类工艺品。重点制作、推送一批宋文化主题的影视作品、文艺节目与栏目,启动实施宋文化主题精品工程。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保障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适用于龙亭文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加大对开封文化职业技术学院、开封文化旅游学校等文化旅游教育资源的扶持力度,为龙亭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实施“文化+”战略
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文化+”行动计划,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集群,搞好“食、住、行、游、购、娱”要素产品的开发整合。培育“文化+”竞争力,推进“文化+互联网”融合;提升“文化+”创新力,实施“文化+科技”行动;释放“文化+”内生力,推动 “文化+工艺”“文化+饮食”等协同发展;增强“文化+”体验力,实施“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行动计划;激发“文化+”认同力,创新培育企业家精神。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休闲业态与现代休闲业态融合发展。创建多元化、分层次的休闲娱乐产品体系,推进饮食文化业与休闲娱乐业融合发展,发展演艺餐饮、歌舞餐饮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现代娱乐文化,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建设影视体验场馆。
3.建设文化交流平台
加强文化交流。充分利用菊花文化节,以文化为基础、以节会为平台、以菊花为载体,突出文化、注重市场、体现创新,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城市形象、丰富群众生活、促进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借助中国书画家协会开封分会、开封市文化艺术行业商会、市菊花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开封市餐饮宾馆业商会等商会、协会和清明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促进对外交流,扩大文化交流平台。
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强力推进孟子游梁祠暨儒家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遗产博览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交流平台,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开封海峡两岸中华亲情林项目建设,开展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亲情交流活动。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与村镇体系相适应的文化基础设施,形成以社区为基础的文化设施网络。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完善社区信息网络环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强文化场馆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支持在龙亭区建设开封市体育中心、国际农业会展中心。积极推进珠玑巷二期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继续免费开放,加强电影放映惠民工程,提升“农家书屋”服务功能。加大对广播电视的投入,加强广播电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广播电视直播质量和覆盖率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至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源、输水工程建设,保护水源头。建设集防洪排涝、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水系工程,促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支持龙亭区自来水公司建设,扩大自来水覆盖率,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支持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主网架和城市配电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智能化电网建设。完善城市管廊建设,延长城区天然气管道,实现郊区乡镇天然气全覆盖。推进区内供热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供热问题。
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系统改造,扩大收水范围。配套完善城中村、棚户区、老城区污水管网,升级改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修建沿黄生态带排污系统。加大高污染企业排污治理力度,增加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点建设数量。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4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
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均等化。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实施一批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配套完善居住小区、居住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特殊教育办学设施。加快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城乡卫生资源,初步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加强公共场馆建设。
2.创新投融资体制
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重点推动“358”工程建设。推动全区城镇化投资稳步协调增长,推动城镇化进程。大幅增加民生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力度,实现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多元化。
优化融资结构。对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协同机制,使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对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推行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城区开发、旧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特色商业区等商业地产开发相结合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对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创新融资方式,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建立社会资本投融资体系。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构建现代交通体系
完善公路交通网络。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城市主干道路、快速路和重要立体交通设施。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加快水系二期周边开发,完成内顺城路改造等道路工程,支持连霍高速公路开柳路互通立交和复兴大道东延等项目建设。谋划沿黄道路修建,加强乡村公路建设,注重道路管护,实现农村公路由“通达”向“通畅”转变。
加快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加强公交站点和综合枢纽建设,增加公共汽车数量及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与客运场站布局,加快谋划建设城北客运总站。支持开封市轨道交通建设,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停车场配建标准。
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发展旅游交通,沿景区道路规划路线、串联景点,提高景区交通通行能力;发展城市水系交通,提高水系交通效率。发展绿色交通,支持沿河、湖、景点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散步道。发展智慧交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发展平安交通,加大对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做好城市道路的电子监控。
六、加快信息化进程
1.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光纤宽带网络、3G、4G和无线宽带网络等通信网络建设为重点,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完善新一代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有线政务网络建设水平,加快区政府中心机房的改造升级,搭建云计算平台。在旅游景区等区域热点地区开展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建设。注重信息安全,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警、防控以及灾难备份恢复系统建设。推进“多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加强农村地区网络资源共建共享。
2.加快推进“数字龙亭”载体平台建设
完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构建方便快捷、优质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救助、文化、社会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服务能力。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电子政务体系,建成全区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各领域物联网应用,提升城市智能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智慧应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从环境基础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服务层、窗口服务层四个层面完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旅游元素资源,提供贯穿游前、游中、游后的24小时智能服务。积极发展智慧交通,推进以交通诱导、智能出行、应急指挥、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系统为重点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与市级平台对接。建设龙亭区居民健康门户网站,促进医疗资源均等化。推进数字社区建设,提升社区信息发布能力。
3.推进产业信息化发展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以信息加工和知识运用为核心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培育新兴业态产业链。贯彻“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工业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建设和广泛应用。推进企业之间的协同研发,鼓励企业联合高校以及信息服务机构组建行业信息化创新联盟,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融合。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积极布局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加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开展工厂化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培育创意设计、数字传媒等新兴服务市场。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推动“互联网+”与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推进传统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层次。积极规划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端点建设,促进新兴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和会展旅游业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智慧中原”等项目建设。
七、建立创新驱动体系
1.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确重点鼓励产业领域、改造提升领域、限制与淘汰领域,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建立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发挥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支持高校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聚集。
2.优化创新环境
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撑。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建立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支持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建设。
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建立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分析和预警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力度。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为创业营造环境,为创新搭建平台,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完善“苗圃+孵化+加速”等孵化服务链条,促进创业群体集聚,创新产业业态。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培育农村创新人才。
3.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强区理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增进企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智力合作。加强人才培训工程建设,促进商贸人才队伍建设。
搭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强化科技型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谋划建设河南大学科技园区和开封大学科技园区。
优化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政府资金、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扶持政策,贯彻落实高层次科技人才各方面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优秀科技人。
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1.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简政放权,规范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活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政企沟通制度,使机关部门与企业交流、互动的渠道更加畅通。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增加惠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比重。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革或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由管企业为主转向以管资本为主。
2.扩大对外开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开放招商,搭建开放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建立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创新信息化招商途径,重点开展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招商。
注重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搭建对外开放平台。依托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重大节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交流平台,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积极培育对外竞争优势。培育文化创意、工业创意设计企业,促进优势文化产业输出。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与知名网站合作扩大合作渠道。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鼓励企业到境外融资,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规范土地市场,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激发市场活力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建设,引导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实行股权结构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上市,鼓励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完善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
构建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加快要素市场的价格体制改革,深化土地、人才、劳动力和金融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
九、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1.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学校布局,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完善和提升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特殊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支持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和特色学校、示范性学校建设。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至2020年基本实现中小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组织骨干教师开展专项培训。
提高教育保障和管理水平。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促进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支持社会资金设立教育发展基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谋划并推进北区大型专业医院等项目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新机制。重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3.积极增加就业
完善政策体系,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性别结构与分布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改革户籍制度,保障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各种基本公共服务。
积极扩大就业,强化就业保障。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解决城镇待就业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建立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长效机制。
增加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完善初次分配机制,促进中低收入工资合理增长。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调节个人所得税。增加农民经营收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
4.实施城市改造
加快“两改一建”,强化住房保障。贯彻落实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与开封市发展规划“北拓”的定位和龙亭区“宜居城区”发展目标相结合,建设休闲宜居城区。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加快“两改一建”进度,推进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增加多层次住房供给,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建立健全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采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改善居住条件。“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各种保障性住房3.5万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8万套。
5.提高社会保障标准
实施精准扶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逐步解决贫困问题,稳步推进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家庭实施阶段性生活救助。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提高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社会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待遇标准和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强化企业缴费责任。到2020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面覆盖,全面推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卡。
创新社会保障改革路径。通过转移接续与制度衔接,做好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随户籍迁移、跨地区转移工作。支持管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实时联网。完善基金业务监管系统、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和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施社会保障重大项目。支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社会保险标准化工程、失业动态监测预警等项目建设。
6.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初步建立养老服务业体系。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高档养老机构,建立完善现代老年产业体系和养老服务队伍。推进老年文化体系建设,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全区所有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老年人文化活动服务站,逐步形成覆盖区、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三级服务网络。
全面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区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已建成居住区限期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设施。完善社会办医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专业化护理,建设一批集养护、康复、托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在沿黄生态带节点建设柳园口乡健康休闲养老中心。
保障养老服务政策支持。规范养老机构运营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大社会开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
7.完善社会管理
以服务型执法推进政府建设。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建设法治政府,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建设服务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建设责任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廉洁政府,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树立“大平安”理念,加快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健全风险化解机制,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社会治安管理,严打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打造平安、和谐的辖区环境。加强人防技防,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区为目标,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综治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文化中心和文化活动室建设。开展公益文化培训,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社区、农村基层健身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基本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建立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保证城乡居民就近获得服务。建立城乡居民需求表达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度。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权利。
十、建立生态环保体系
1.强化生态空间构建
构建“一带两河三廊四湖”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空间构建,形成“一带两河三廊四湖”生态空间。一带即沿黄生态带;两河即清水河、涧水河;三廊即城墙绿化廊带、护城堤历史文化保护与绿化廊带、连霍高速生态隔离廊带;四湖即潘家湖、杨家湖、杨家西湖、柳池。
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快推进沿黄生态湿地、环城防护林、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工程建设。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加快生态水系建设,加强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严格生物物种资源管理,开展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定应急控制预案,防范有害生物入侵。
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加快社区公园、街头游园、林荫道路和绿道绿廊建设,实施拆违建绿、拆墙透绿、立体增绿工程。结合城市道路绿地、城市慢行系统等,积极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实施城镇河道生态建设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护岸,积极开展河流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到202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5%,绿化覆盖率达到41.5%。
开展生态龙亭创建。按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新指标,继续推进重点环境基础设施和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2.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耕地总量控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土地审批制度,实施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
节约利用水资源。加强水源保护,节约利用水资源。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和大中型灌区改造,注重雨水回收利用,建设“海绵城市”。推动群众树立保护水源环境、节约用水意识。
深入开展节能降耗。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落户,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利用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供应和使用比例。
3.发展绿色经济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试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循环经济技术信息平台的建设,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加强农业环保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资源高效节约化,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推广可降解农用薄膜使用并加强回收,实行清洁种植。资源利用循环化,遵循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生态规律,支持有机耦合农业循环产业链的实施。废物处理资源化,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相结合,提高有机废弃物利用率。
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倡导绿色、低碳、循环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引导作用。完善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实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旅游行动,积极建设循环服务业体系。
4.加强环境保护
持续实施“蓝天工程”。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严格污染企业准入制度,强化扬尘治理,加强煤烟治理,严禁城郊焚烧秸秆。加大工业废气治理力度。提高重点行业废气污染治理水平,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实施环保标志管理。建设高效集中供热系统。依托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大力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持续实施“碧水工程”。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管控,深化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效率,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黄河流域、龙亭湖水系保护工作,建立长效监控体系,加强古城风貌保护。
持续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加强废弃物综合防治,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重视建筑工地污染源治理工作,加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鼓励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综合治理散养式畜禽养殖场。
持续实施“环境安全工程”。加强化肥、农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化学危险品对土壤的污染治理,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管体系、环境执法体系建设,加大环境违法成本约束和处罚力度。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示范工程建设。
5.推进低碳发展
推广低碳能源。将低碳经济、低碳城区理念融入到龙亭总体发展规划,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空气污染,大力发展集中供暖,减少生活类污染用煤量。
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培育低碳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低碳排放产业体系,全面改造传统高耗能行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低碳经济创新发展。
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交通,鼓励使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低排放交通工具。推广绿色家居和节能建筑,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小规模、散点式能源生产和供给。
十一、规划实施保障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总引领,加强规划执行监督,力争完成规划目标。
1.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精简审批流程,推行网上审批,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产业链招商模式,注重区域交流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坚持市场化改革,提高市场服务能力,推进资本市场创新发展。
2.全面依法治区,建设法治政府
全面推行依法治区,改变决策管理模式,推进政府治理规范化、科学化。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健全行政效能评估机制,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提高社会管理法制化水平。
3.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证
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着力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基层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干部综合能力。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加大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力度,增强党员干部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4.加强要素供给,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搭建事业平台,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强化科技、信息技术支撑,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增强资金供给,优化资金和项目对接平台,扩大间接融资规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现代交通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能源支撑系统建设。完善要素市场建设,积极发展要素市场,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顺利完成战略规划任务。
5.营造六大环境,促进规划落实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营造积极作为的干事环境,切实有效改进干部工作作风。营造亲商安商的创业环境,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定期沟通机制。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营造天蓝地绿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营造淳朴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6.谋划重大项目,强化保障支撑
增强项目支撑,坚持“城区、近郊、沿黄”三位一体发展思路,组织实施好重大项目。强化政策引导,把贯彻国家宏观政策与龙亭区实际紧密结合,制定出台一批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项目库建设,突出重点争项目,强化招商引项目,优化服务建项目,推动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开封市龙亭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2020001    |    豫ICP备20003810号-1    |    公安备案号:41020202000027
主办单位:龙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371—22786565       网站地图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5-20 14:32:41